地铁齐鲁软件园站施工如何保障周边环境与居民生活?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持续扩展,地铁齐鲁软件园站作为济南东部重要交通枢纽的组成部分,其施工不仅关乎区域交通效率的提升,更直接影响周边数十万居民的日常生活、生态环境与商业运营。在2025年8月这一时间节点上,该站点的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密集的地下管线、邻近居民区和办公园区等多重挑战,如何科学组织施工、最大限度减少扰民、保护环境并确保工程进度,成为各方关注的核心议题。
一、施工背景与项目意义
地铁齐鲁软件园站位于济南市历城区核心科技产业聚集区,毗邻齐鲁软件园这一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连接市区与东部新城的重要节点。该站的建成将极大缓解周边主干道(如经十路、舜华路)的交通压力,提升区域内通勤效率,并为软件园企业员工及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此站不仅是交通设施升级,更是推动产城融合的关键支点。据济南市轨道交通集团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5年初,济南地铁运营线路已达6条,日均客流量突破200万人次。然而,东部片区仍存在轨道覆盖不足的问题,尤其在高新区板块,公交接驳能力薄弱,导致高峰时段拥堵严重。因此,地铁齐鲁软件园站的建设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二、施工难点与挑战分析
1. 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高
齐鲁软件园站地处冲积平原向丘陵过渡带,地下水丰富且埋深较浅,部分区域存在软土层和局部砂层夹杂现象。这给基坑开挖、盾构掘进带来了极大风险,稍有不慎可能引发地面沉降或结构变形。例如,在2024年底的一次试挖中,曾因未充分识别地下暗河导致局部塌方,迫使施工单位暂停作业并重新制定支护方案。
2. 周边敏感目标众多,协调压力大
站点东侧紧邻多个大型住宅小区(如万科海右、保利中央公园),南侧为齐鲁软件园A区办公楼群,西侧为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及多家中小企业孵化器。施工期间噪声、振动、扬尘等污染极易引发居民投诉。据统计,仅2024年下半年,该项目因扰民问题接到有效投诉达37起,其中夜间施工违规占比超过60%。
3. 地下管线密集,安全隐患突出
该区域地下管网系统复杂,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多种类型管线,部分老旧管道材质老化,位置标注不清。2024年9月发生一起因误挖燃气管引发的小规模泄漏事件,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暴露了前期测绘工作的疏漏。为此,施工单位联合住建部门启动“地下管线专项排查行动”,对全线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和人工探查双重验证。
三、施工管理策略:精细化+智能化双轮驱动
1. 科学分段施工,优化工序衔接
针对上述难点,项目部采用“分区施工+动态调整”的模式。将整个车站划分为三个主要作业面:主体结构区、附属结构区和设备安装区,各区域实行平行作业、流水施工。同时建立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可视化模拟,提前识别潜在冲突点,如管线交叉、空间碰撞等问题,从而减少返工率。
2. 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
引入物联网传感器网络,部署于基坑周边、地面建筑物及关键管线沿线。数据实时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一旦检测到位移超限(如地面沉降>3mm/天)、振动强度超标(>0.5m/s²)或PM2.5浓度异常,系统自动触发报警并通知管理人员。截至目前,该系统已成功预警并处置潜在风险事件12次,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3. 绿色施工理念贯穿始终
严格落实《绿色施工导则》要求,采取多项环保措施:施工现场设置全封闭围挡+喷淋降尘装置;运输车辆配备冲洗平台防止带泥上路;混凝土搅拌站采用预拌混凝土减少现场搅拌污染;渣土运输实行密闭化管理,严禁裸露堆放。此外,项目部还设立“环保监督岗”,每日巡查记录,接受市民扫码举报,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四、社区沟通机制:透明化+人性化并重
1. 定期发布施工公告,增强信息透明度
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公告栏、物业微信群等多种渠道,每周五更新施工进度、预计工期、噪音控制时段等信息。对于可能影响居民生活的施工内容(如爆破、吊装、夜间作业),提前48小时发布公告,并附上应对建议(如关闭窗户、避开户外活动时间)。
2. 设立“居民接待日”,面对面解决问题
每月第一个周三上午9:00-11:30,由项目经理带队,邀请附近居民代表、物业负责人、街道办干部共同参与座谈。现场听取意见、解答疑问,并当场承诺整改事项。自实施以来,累计收集有效建议43条,采纳率达85%,居民满意度调查显示从最初的62%上升至87%。
3. 开展便民服务,化解矛盾情绪
针对施工期间造成的不便,项目部推出“暖心服务包”:为受影响较大的楼栋发放隔音耳塞、便携风扇、应急雨伞等物品;设立临时休息区供老人、孕妇等候使用;在早晚高峰增设摆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这些举措虽小,却极大缓解了邻里紧张关系,营造出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未来展望:打造示范性地铁站点
地铁齐鲁软件园站施工不仅是工程技术的考验,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体现。当前,项目团队正朝着“零事故、零投诉、零破坏”的目标迈进,力争成为济南市乃至全国地铁建设中“绿色、智能、和谐”的标杆工程。
下一步,计划在2026年底前完成主体结构封顶,2027年中实现通车试运行。届时,不仅将改善区域交通状况,还将带动周边商业活力复苏,助力济南打造“智慧之城、宜居之城”。可以说,这个站点的每一寸钢筋水泥背后,都凝聚着无数建设者对城市未来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