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工程信用管理系统如何构建与运行?打造建筑行业诚信生态新标杆
在“十四五”规划深入推进和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扬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号召,率先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贯穿项目全过程的工程信用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建设单位、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动态监管,更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分析,推动形成公平竞争、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性发展环境。那么,扬州市工程信用管理系统是如何设计、实施并持续优化的?它又如何赋能城市基建治理现代化?本文将从系统定位、核心功能、实施路径、创新亮点及未来展望五个维度,深入剖析这一智慧监管平台的实践逻辑。
一、系统定位:从“被动监管”到“主动治理”的战略转型
传统工程管理多依赖人工巡查和事后处罚,存在信息滞后、监管盲区等问题。扬州市工程信用管理系统自2022年启动建设以来,定位为“数字政府+行业治理”的融合产物,旨在破解“重审批轻监管”“多头管理难协同”等痛点。其核心目标是:
1. 建立统一信用数据库:整合住建、发改、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资源,打破信息孤岛;
2. 实现全流程信用评价:覆盖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
3. 强化结果应用导向:将信用评分直接关联市场准入、评标权重、资质审查等环节,提升制度执行力。
二、核心功能模块:四大引擎驱动信用闭环
1. 数据采集引擎:多元来源+自动归集
系统通过三大渠道实现数据源头活水:
- 政务共享:对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自动抓取企业资质、行政处罚、履约行为等基础信息;
- 项目直报:要求参建单位在智慧工地APP中实时填报质量、安全、环保等过程记录;
- 第三方验证:引入监理日志、检测报告、舆情监测等外部数据作为补充佐证。
2. 信用评分引擎:科学模型+动态更新
采用“基础分+行为分+加减分”三级结构:
- 基础分(60%):反映企业历史信用状况,如纳税记录、合同履约率;
- 行为分(30%):按项目周期动态计算,如工地扬尘控制达标率、安全生产检查得分;
- 加减分(10%):设置正向激励(如获评省级优质工程加分)与负向惩戒(如被媒体曝光扣分)。
每月自动更新,确保评价时效性。
3. 应用联动引擎:奖惩分明+场景赋能
信用结果与六大应用场景深度绑定:
- 招标投标:信用分前30%的企业可获得评标加分,优先推荐中标;
- 资质管理:连续两年信用不良企业限制升级资质等级;
- 金融服务:与银行合作推出“信易贷”,信用A级企业享受利率优惠;
- 政策扶持:优先纳入“专精特新”培育名单或财政补贴范围;
- 执法监管:对B级以下企业提高抽查频次;
- 公众监督:开放查询端口,市民可扫码查看项目信用状态。
4. 智能预警引擎:风险识别+闭环处置
基于AI算法建立风险画像模型,当企业出现以下情况时触发预警:
- 同一项目多次出现安全隐患整改不力;
- 连续两个季度信用分下降超15%;
- 被投诉次数超过行业平均值2倍。
预警信息直达属地住建部门,形成“发现-派单-整改-反馈”闭环流程。
三、实施路径:试点先行+分步推进
扬州采取“三步走”策略保障落地见效:
第一阶段(2022-2023年):选择邗江区、广陵区开展试点,聚焦房建市政类项目,完成系统部署与数据对接;
第二阶段(2024年):拓展至交通、水利等专业工程,实现跨行业信用互通;
第三阶段(2025年至今):全面覆盖全市所有新建工程项目,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
实施过程中注重三个关键点:
1. 标准统一:制定《扬州市建设工程信用评价细则》,明确计分规则、异议处理流程;
2. 培训下沉:组织200余场专题培训,覆盖项目经理、监理工程师等一线人员;
3. 容错机制:对首次轻微违规给予整改机会,避免“一刀切”影响企业积极性。
四、创新亮点:技术赋能+机制突破
1. “区块链+信用”存证技术
在危大工程专项方案、隐蔽工程影像资料等敏感数据上传时,采用区块链加密存储,确保不可篡改。例如,某项目基坑支护验收记录一旦上链,后续任何修改都将留痕可溯,极大增强公信力。
2. “信用积分商城”激励体系
开发移动端小程序,企业可用信用积分兑换政策咨询、专家评审、培训名额等服务,变“被动合规”为“主动争优”。上线半年内已有37家企业累计兑换超500积分。
3. “红黑榜”可视化展示
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电子屏滚动播放月度信用红黑榜,上榜企业可获颁牌匾,形成舆论压力与荣誉激励双重效应。2024年上半年,信用优良企业占比从68%提升至82%。
五、成效与挑战:数据说话+持续迭代
1. 显著成效
截至2025年6月,系统已归集企业信息超1.2万家,项目数据超8000条,主要指标如下:
- 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同比下降40%;
- 投诉举报量减少35%,其中恶意投诉占比下降至不足5%;
- 信用良好企业中标率提高25个百分点;
- 企业主动申报信用行为增加60%,形成自我约束氛围。
2. 面临挑战
仍需解决三方面问题:
1. 数据质量待提升: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数据报送不及时、不完整现象;
2. 跨区域协同不足:与周边城市尚未实现信用互认,影响异地投标效率;
3. 算法透明度有限:企业对评分逻辑理解不深,存在质疑声音。
六、未来展望:迈向智慧治理新高度
扬州计划以本系统为基础,打造“城市工程信用大脑”:
- 横向扩展:接入更多部门数据(如税务、社保),构建全维度画像;
- 纵向深化:探索与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平台对接,实现信用结果互认;
- 智能进化:引入大语言模型辅助生成信用报告,降低人工成本;
- 国际接轨:对标新加坡、德国等先进经验,输出中国标准。
可以说,扬州市工程信用管理系统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它让诚信从口号变为可量化的行为准则,让监管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预防,真正实现了“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随着数字化浪潮加速演进,这一模式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工程建设领域信用治理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