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已成为保障施工安全、规范用工行为、提升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政策推进和系统落地,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到底该由谁来负责?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还是政府监管部门?抑或是第三方技术平台?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责任划分,更直接影响系统的执行效果与可持续性。
一、什么是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
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是一种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建筑工地从业人员进行身份识别、考勤记录、岗位培训、工资发放等全过程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它通常包括人脸识别或指纹打卡、人员信息采集、劳务合同备案、工资专户监管等功能模块,旨在实现“人证合一”、“岗证匹配”、“工资直达”,从源头上杜绝欠薪、非法用工等问题。
二、谁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多方协同机制缺一不可
1. 建设单位:统筹协调与监督责任
作为项目的投资主体和发起方,建设单位在工程实名制管理中扮演着“总指挥”角色。根据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建市〔2021〕5号)等文件要求,建设单位需将实名制管理纳入工程合同条款,并督促施工单位落实相关措施。具体职责包括:
- 明确实名制管理目标,将其写入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
- 定期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要求部署系统并上传数据;
- 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提出整改意见;
- 推动项目资金支付与实名制数据联动,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 施工单位:执行落地的第一责任人
施工单位是实名制管理最直接的实施者,承担着最大的操作责任。其核心任务是在施工现场完成以下工作:
- 组织所有进场人员进行实名登记,采集身份证、人脸信息、职业资格证书等基础数据;
- 安装并维护人脸识别设备,确保每日考勤准确无误;
- 与银行合作设立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实现工资代发;
- 建立台账,保存人员进出记录、培训档案、劳动合同等资料备查。
若因施工单位未严格执行导致欠薪事件发生,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列入失信名单。
3. 政府监管部门:制度设计与执法保障
住建部门、人社部门、公安部门等共同构成实名制管理的监管体系。他们的责任在于:
- 制定地方性实施细则,如广东省、江苏省等地已出台配套政策;
- 搭建省级或市级统一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实现跨区域共享;
- 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对未落实实名制的企业依法处罚;
- 推动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将实名制执行情况纳入企业资质评审。
例如,深圳市住建局推出的“智慧工地”平台就实现了全市在建项目实名制数据实时汇聚,极大提升了监管效率。
4. 第三方服务商:技术支持与运维保障
目前市场上涌现出大量提供实名制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商,如蓝燕云、广联达、金蝶等。他们虽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责任主体”,但在实际运行中起到关键作用:
- 开发稳定可靠的软硬件系统,支持多终端接入(PC端、手机App、小程序);
- 提供云端存储服务,保障数据安全合规;
- 协助企业对接政府平台,完成数据上报和接口调试;
- 提供7×24小时技术支持,快速响应故障处理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服务商必须具备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认证,且不得擅自留存或泄露员工个人信息。
三、如何构建清晰的责任链条?建议采取“四步走”策略
第一步:签订三方协议,明确权责边界
建议由建设单位牵头,联合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技术服务方签署《工程实名制管理责任书》,内容应涵盖:
• 各方的具体职责分工
• 数据采集与更新频率
• 违规情形的处理流程
• 争议解决机制
第二步:嵌入项目管理体系,常态化运行
将实名制管理纳入项目日常管理流程,例如:
- 每日晨会通报前一天考勤异常人员;
- 每周汇总工资发放进度,与实名制数据比对;
- 每月组织一次全员培训,强化实名制意识。
第三步:建立奖惩机制,激励主动履责
对严格执行实名制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如优先推荐参评优质工程;对屡次不达标的企业予以通报批评、暂停投标资格等处罚。
第四步:引入区块链技术,增强可信度
未来可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人员信息变更、工资支付节点等关键数据,形成不可篡改的证据链,提高各方信任水平。
四、典型案例分析:某省重点工程的成功实践
以湖南省长沙市某地铁站建设项目为例,该项目由中铁建承建,总投资超30亿元。为确保实名制管理落地见效,项目部采取如下举措:
- 成立由项目经理任组长的实名制工作专班,下设信息组、财务组、监察组;
- 采购蓝燕云实名制系统,实现人脸识别+电子围栏双重验证;
- 设置专职管理员每日核查数据上传情况,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 每季度邀请人社局专家开展合规培训,累计覆盖员工800余人次。
结果:项目全年未发生一起欠薪投诉,获评“湖南省建筑工人实名制示范工地”。这说明只要责任明确、执行有力,实名制系统就能真正发挥价值。
五、常见误区与应对建议
在实践中,很多单位存在以下误区:
- 认为只需装个设备就行:忽视数据治理和人员培训,导致系统形同虚设;
- 推诿扯皮:建设单位认为是施工方的事,施工方觉得是政府的事;
- 过度依赖外部平台:未掌握核心技术能力,一旦断网或服务商倒闭,业务瘫痪。
为此,建议:
- 开展内部专项审计,评估实名制执行质量;
-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避免责任真空;
- 保留原始数据备份,确保自主可控。
六、结语:责任明晰才是实名制落地的根本保障
工程实名制管理系统谁负责?答案并非单一,而是一个多元共治的责任网络。建设单位要当好“裁判员”,施工单位要当好“运动员”,政府要当好“监督员”,服务商要当好“教练员”。只有四方联动、各司其职,才能让这一系统真正成为守护建筑工人权益的“数字盾牌”。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款功能全面、操作便捷、免费试用的实名制管理平台,不妨试试蓝燕云:https://www.lanyancloud.com,他们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助力工程项目高效合规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