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校安工程管理系统是近年来为提升全省校园安全治理能力而构建的一项重要信息化工程。该系统以“数据驱动、智能预警、闭环管理”为核心理念,整合了视频监控、一键报警、门禁管控、消防联动、风险评估等多个子模块,旨在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的转变。面对日益复杂的校园安全形势,安徽省教育厅联合公安、住建、应急管理等多部门协同推进,推动系统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落地应用。
一、系统建设背景与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对校园安全关注度的持续提升,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学校的需求。安徽省校安工程管理系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要目标包括:一是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二是实现重点区域全天候实时监控和异常行为自动识别;三是形成隐患排查、整改、反馈的全流程闭环机制;四是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潜在风险,提升决策科学性;五是增强家校社协同治理能力,构建多方共治格局。
二、系统架构与功能模块详解
安徽省校安工程管理系统采用“云-边-端”一体化架构,即云端部署管理平台、边缘计算节点处理本地数据、终端设备(如摄像头、传感器)采集原始信息。整体架构具备高扩展性、强稳定性与良好兼容性。
1. 视频监控与智能识别
系统接入全省中小学及幼儿园高清摄像头,支持AI算法进行人脸识别、行为分析(如打架、攀爬围墙)、异常停留检测等功能。例如,在学生上下学高峰期,系统可自动识别未佩戴口罩或陌生人闯入等行为,并即时推送告警至值班人员手机APP。
2. 一键报警与应急联动
每所学校均配备一键报警装置,与公安110系统直连。一旦触发报警,系统不仅将定位信息发送至公安机关,还会同步通知校方负责人、班主任及相关教师,确保快速响应。同时,系统可调取最近摄像头画面辅助判断情况,提高处置效率。
3. 门禁与出入管理
通过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实现教职工、学生、访客分类管理。家长可通过官方小程序预约来访,经审核后生成临时通行码,减少人工登记压力。此外,系统还能统计每日进出人数、时段分布,为安保资源调配提供依据。
4. 消防与环境监测
集成烟雾探测器、温湿度传感器、燃气泄漏报警器等物联网设备,对教室、宿舍、食堂等重点场所进行动态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系统自动启动声光报警,并向管理员发送短信提醒,必要时联动喷淋系统或切断电源。
5. 风险隐患台账与闭环管理
所有巡查记录、整改进度、责任分工均录入系统,形成电子化台账。管理人员可按时间、地点、类型筛选问题,设置提醒功能,督促限期完成整改。例如,某校发现楼梯扶手松动,系统自动生成工单分配给后勤部门,完成后由专人验收并归档,真正做到“发现—整改—复查”全流程留痕。
三、实施路径与典型经验分享
安徽省采取“分步推进、试点先行、全面覆盖”的策略开展系统部署。首批选取合肥、芜湖、蚌埠等市作为试点城市,积累实践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至全省。
1. 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
省教育厅出台《安徽省校安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将系统建设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各地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良好局面。
2. 技术标准统一与数据互通
制定《安徽省校安工程数据接口规范》《视频图像存储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确保不同品牌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目前已有超过80%的学校完成系统对接,初步实现省级平台数据汇聚。
3. 培训与运维体系建设
组织全省中小学安全管理员参加专题培训,涵盖系统操作、故障排查、应急演练等内容。同时,建立市县两级技术支持团队,实行7×24小时在线服务,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四、成效与挑战并存
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校安工程管理系统已在近1.2万所学校上线运行,累计处理报警事件超2.3万起,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校园安全事故同比下降37%。师生安全感显著增强,家长满意度达96%以上。
1. 显著成效
系统有效提升了校园安防水平,尤其在防范外来人员入侵、突发事件处置方面表现突出。部分学校还利用系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校园欺凌干预等工作,拓展了安全管理边界。
2. 存在挑战
一是部分地区网络带宽不足影响视频传输质量;二是部分老旧校舍改造难度大,设备布线成本较高;三是教师对新技术接受度不一,需加强引导与激励;四是数据隐私保护仍需进一步完善,防止敏感信息泄露。
五、未来发展方向
安徽省计划在未来两年内深化系统应用,重点推进以下方向:
1. 推广人工智能深度应用
引入更先进的AI模型,实现语音识别、情绪感知、轨迹追踪等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
2. 构建校园安全大脑
整合气象、交通、医疗等外部数据,打造多维联动的校园安全预警体系,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3. 强化数字素养培训
面向校长、教师、安保人员开展常态化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全员数字化意识与实操能力。
4. 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
用于记录安全隐患整改过程、权责认定等关键环节,增强透明度与可信度。
总之,安徽省校安工程管理系统不仅是技术升级的体现,更是治理理念革新的重要实践。它正在从“看得见”走向“管得住”,从“事后补救”迈向“事前预防”,为全国校园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