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危大工程的系统管理:如何构建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
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危大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因其施工风险高、技术复杂、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已成为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多起重大安全事故暴露出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重事后处置、轻事前预防;重局部控制、缺整体协同;重经验判断、乏数据支撑。面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亟需从“碎片化管理”向“系统化治理”转型。本文将围绕危大工程的系统管理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展开探讨,旨在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如何通过系统思维和现代工具,构建覆盖策划、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到应急响应的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
一、危大工程的系统管理:为何必须“系统化”?
危大工程之所以被称为“危”,不仅在于其物理上的高风险,更在于其风险链的复杂性和传染性。例如,深基坑支护失稳可能引发周边建筑物沉降,进而影响市政管网安全;高支模坍塌不仅造成人员伤亡,还可能导致后续工序全面停滞。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聚焦于单一环节或单个作业面,难以应对这种多因素交织的风险传导机制。
系统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要求管理者跳出孤立视角,将危大工程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人员、设备、环境、制度、流程之间的动态耦合关系。通过建立结构化的风险识别矩阵、标准化的管控流程、智能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的根本转变。这不仅是对安全责任的强化,更是对项目全生命周期价值的保障。
二、系统管理的关键要素:五大支柱构建闭环体系
1. 风险前置识别:建立动态风险图谱
系统管理的第一步是精准识别风险。应摒弃静态清单式管理,转而采用“全过程+全要素”的动态识别方法。具体而言:
- 策划阶段:结合BIM模型进行碰撞检测,提前发现空间冲突;利用历史事故数据库进行类比分析,识别潜在隐患。
- 实施阶段:引入AI辅助识别技术,如无人机巡检图像自动分析、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预警等,形成风险变化趋势图谱。
- 更新机制:建立风险动态更新机制,当设计变更、地质条件突变或工艺调整时,立即触发重新评估流程。
2. 分级分类管控:精准施策提升效能
并非所有危大工程都需同等强度管理。应依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及相关标准,建立“红黄蓝”三级管控机制:
- 红色等级(极高风险):如超高层钢结构吊装、大型地下洞室开挖等,实行“双人双岗”值班制,每日专项巡查,视频全程留痕。
- 黄色等级(中高风险):如深基坑降水、高支模搭设等,设置专职安全员跟班作业,每周开展风险复核。
- 蓝色等级(一般风险):如临时用电、起重机械安装等,纳入日常巡检范围,通过移动端APP打卡确认。
分级管理可避免资源浪费,确保重点部位得到充分关注,同时提升基层执行效率。
3. 标准化流程:打造可复制的管理模板
系统管理的本质是规范化。针对常见危大工程类型(如深基坑、高支模、起重吊装等),应制定统一的操作手册和检查清单,包括:
- 作业前审批流程(方案论证→专家评审→交底签字)
- 过程控制要点(材料验收、工艺参数监控、人员行为规范)
- 验收标准(阶段性验收+最终验收)
这些标准化文件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固化,确保不同项目、不同团队都能按同一标准执行,减少人为偏差。
4. 数字化赋能:搭建智慧监管中枢
现代信息技术是系统管理的重要引擎。建议构建“云-边-端”一体化平台:
- 云端:集成BIM模型、GIS地图、气象数据、项目进度等多源信息,支持可视化指挥调度。
- 边缘计算:部署智能网关处理现场传感器数据(如位移、应力、温湿度),实现实时预警。
- 终端:为管理人员配备移动终端,实现扫码报检、电子签批、远程视频会商等功能。
该平台不仅能提高管理效率,更能沉淀数据资产,用于未来风险预测和决策优化。
5. 应急联动机制:打通最后一公里
即使防控到位,也无法完全杜绝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应急响应体系:
- 制定针对性应急预案(如深基坑涌水、塔吊倾覆),明确职责分工与启动条件。
- 定期组织实战演练(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检验预案可行性与人员熟练度。
- 与地方政府、消防、医疗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确保外部支援快速到位。
特别强调“第一时间报告”原则,严禁瞒报漏报,这是系统管理成败的关键节点。
三、落地实践:某地铁项目危大工程系统管理案例
以某城市地铁盾构区间工程为例,该项目涉及深基坑、暗挖隧道、高压电缆穿越等多项危大工程。项目部采取以下系统化措施:
- 成立专项小组:由项目经理牵头,联合技术、安全、质量、机电各专业负责人组成危大工程管理委员会,每月召开例会研判风险。
- 应用BIM+物联网:基于BIM模型模拟盾构掘进路径,预判可能遇到的不良地层;在管片拼装区布设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控结构变形。
- 推行“两书一卡”:即《危大工程告知书》《安全技术交底书》《岗位风险告知卡》,发放至每位作业人员手中,并签字确认。
- 实施积分制考核:对班组安全行为进行量化评分,与奖金挂钩,激发一线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结果表明,该项目全年未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且被评为省级文明工地,充分验证了系统管理的有效性。
四、挑战与展望:迈向智能驱动的新阶段
尽管系统管理已初见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 部分企业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缺乏持续投入的动力。
- 跨部门协作机制不畅,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 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新技术接受度不高。
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三个维度:
- 智能化升级:融合AI算法,实现风险自动预警与推荐干预措施,逐步走向“无人值守+智能决策”。
- 标准化普及:推动行业标准统一,鼓励第三方机构提供认证服务,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 文化培育:将“人人都是安全员”理念融入企业文化,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危大工程从“被动防御”到“主动治理”的跨越,为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