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防系统工程管理局如何推动城市防空防灾体系建设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人口密集城市,武汉市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据关键地位。面对日益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武汉人防系统工程管理局(以下简称“局”)肩负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与应急响应的多重职责。近年来,该局以提升城市韧性为核心目标,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与资源整合,持续深化人民防空体系改革,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防空防灾综合保障机制。
一、顶层设计:构建科学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武汉人防系统工程管理局坚持“平战结合、融合发展”的原则,率先在省级层面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同联动”的人防工作体制。局内设多个专业科室,涵盖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宣传教育、应急演练等职能模块,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
为强化执行力,局制定《武汉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管理办法》《人防工程维护保养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各层级单位权责边界,实现从项目立项、设计审查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将人防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二、工程建设:打造高标准人防基础设施体系
近年来,武汉人防系统工程管理局大力推进人防工程建设提质扩容。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人防工程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人均防护面积达1.2平方米以上,远高于国家要求的0.5平方米标准。
在建设模式上,局推行“新建项目同步配建+存量改造提质升级”双轮驱动策略。对于新建住宅小区、商业综合体、地铁站点等重大项目,严格执行“应建尽建”原则,强制要求配套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对老旧城区的人防工程,则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进行加固改造,提升抗爆能力与使用效能。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在全国率先探索“平战结合”试点项目——如汉口北商贸城地下空间被改造成集仓储、物流、避难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体,在战时可迅速转换为人员掩蔽场所,平时则服务于城市运营需求,极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三、科技赋能:推进智能化人防平台建设
面对数字化转型浪潮,武汉人防系统工程管理局积极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人防”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全市所有已建人防工程的基础数据、实时监测信息及应急预案库,实现对人防设施运行状态的动态感知与智能预警。
例如,通过部署温湿度传感器、结构应力监测仪等设备,系统能自动识别异常情况并触发报警机制,大幅减少人工巡检频率;利用GIS地图叠加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灾害风险等多维数据,辅助决策部门快速制定疏散路线与物资调配方案。
此外,局还开发移动端应用“武汉人防通”,面向公众提供防空警报试鸣提醒、应急避难所定位、在线培训等功能,增强市民防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四、应急准备:健全多层次实战化演练机制
武汉人防系统工程管理局高度重视实战化训练,每年组织不少于两次市级综合性防空袭演练,并指导各区开展专项演练。演练内容涵盖空袭预警响应、人员疏散转移、医疗救护、通信抢修等多个环节,模拟真实战场环境,检验各单位协同作战能力。
为扩大覆盖面,局联合教育部门在全市中小学开设“人防知识进课堂”课程,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配备专职教师队伍,让青少年从小树立国防观念。同时,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设立“人防宣传角”,定期举办讲座、展览等活动,营造全民关注人防的良好氛围。
五、融合发展:拓展人防功能服务城市发展大局
当前,武汉正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人防系统工程管理局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大局,探索人防设施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一方面,推动人防工程与轨道交通、地下管网、海绵城市等重大市政项目统筹规划、同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参与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发展地下商业、停车场、文化场馆等业态,促进人防资产保值增值。
特别是在“十四五”期间,局重点推进东湖高新区、光谷中心城等区域的人防设施一体化布局,打造智慧城市标杆示范区,为人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六、未来展望:迈向现代化人防治理体系
站在新起点上,武汉人防系统工程管理局将继续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力争到2030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反应灵敏、保障有力”的现代人防体系。具体方向包括:
-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出台《武汉市人民防空条例》修订稿;
- 深化智慧人防建设,实现全域人防工程数字化孪生;
- 强化军地协同机制,提升跨区域联合作战能力;
-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推动本土化实践。
可以预见,随着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武汉不仅将成为全国人防工作的示范样本,更将在应对未来不确定风险挑战中展现出更强的城市韧性与治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