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管理学二级学科如何构建?如何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应用?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环境中,系统工程管理学作为一门高度交叉、实践导向的新兴学科,正日益成为推动国家重大工程、产业转型和科技突破的核心力量。2025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绿色低碳等技术的深度渗透,传统管理理论已难以应对系统性挑战。那么,系统工程管理学二级学科究竟该如何科学地构建?它又如何通过跨学科融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本文将从学科定位、课程体系、师资建设、产学研协同以及国际视野五个维度,深入探讨该学科的建设路径与未来发展。
一、明确学科定位:从“工具”走向“战略思维”
系统工程管理学不是简单地将系统工程方法与管理学知识拼凑,而是要形成一套以复杂系统为对象、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以过程优化为核心的新范式。当前,许多高校将其归类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之下,但这种归属容易导致学科边界模糊,削弱其独特性和战略价值。
建议在国家学位委员会框架下,推动系统工程管理学作为独立的二级学科设立,明确其核心任务是培养能够统筹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广泛应用系统工程管理理念,实现了成本控制、进度保障与质量提升的协同优化,这正是该学科价值的生动体现。
二、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打通理论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专业壁垒,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基础层涵盖系统建模、运筹优化、风险评估;进阶层聚焦项目管理、供应链协同、数字孪生应用;前沿层则引入AI驱动的决策支持、ESG(环境、社会、治理)整合管理、韧性系统设计等新方向。
典型案例:清华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开设《复杂系统管理导论》《数字时代的企业系统重构》等课程,强调案例教学与实战演练。学生参与真实企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如某制造企业从“车间级”到“工厂级”的智能制造升级,不仅锻炼了系统思维能力,也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专家团队
学科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教师队伍。系统工程管理学要求教师既懂技术逻辑,又能理解管理本质。因此,应鼓励高校与行业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导师工作站,吸引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或产业导师。
同时,建立教师定期轮岗机制,让学术教师深入一线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力。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华为合作设立“智能系统管理讲席”,由资深项目经理与教授共同授课,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工程落地意识。
四、深化产学研协同:打造闭环创新生态
单一高校难以支撑系统工程管理学的全面发展,必须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政府可通过专项资金引导高校与龙头企业共建研究中心;企业可提供真实场景数据和应用场景,助力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则输出理论模型与人才培养成果。
典型模式包括:“揭榜挂帅”机制——由企业发布难题,高校团队竞标攻关;“孵化+加速”双轨制——高校科研成果进入孵化器,配套资金、政策支持快速推向市场。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中航工业合作开发的飞机维修管理系统,成功应用于多个机型,年节省维护成本超亿元。
五、拓展国际视野:融入全球治理体系
系统工程管理学不仅是国内需求,更是全球竞争焦点。欧美国家早已将系统工程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如美国国防部的系统工程手册)。中国应主动参与ISO/IEC标准制定,推动本土方法论国际化。
此外,鼓励学生赴MIT、斯坦福、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顶尖院校交流学习,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设立“系统工程管理国际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汇聚全球学者与业界领袖,形成学术影响力与品牌效应。
结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系统工程管理学二级学科的建设,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唯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协同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未来五年,随着国家新基建、数字经济、双碳目标等战略推进,系统工程管理学将成为连接技术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