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智慧建造新生态
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四川省正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升级。作为全国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四川的工程项目数量庞大、类型多样,涵盖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多个领域。面对日益复杂的项目管理需求和监管挑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效率提升、风险防控与数据透明化的要求。因此,建设一个覆盖全省、标准统一、功能完备的四川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Sichua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SEMIS)成为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一、系统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近年来,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治理能力提升,先后出台《四川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3-2027年)》《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打造“互联网+工程管理”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建立省级统一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提高监管效能: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与动态监控,破解以往“信息孤岛”问题;
- 强化质量安全管控:利用物联网、AI视频识别等技术实时监测施工现场安全状况,提前预警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
- 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全省工程资源数据库,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 促进信用体系建设:将参建单位行为数据纳入信用评价体系,推动市场公平竞争与诚信经营;
- 响应国家号召:落实住建部“智慧工地”、“数字住建”战略部署,助力四川打造西部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二、系统架构设计:分层解耦,灵活扩展
四川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云平台+多终端+大数据分析”的整体架构,分为五个核心层级:
- 基础支撑层:依托四川省政务云平台,提供服务器、存储、网络、安全等基础设施服务,确保系统高可用性和弹性扩展能力;
- 数据资源层:集成项目基本信息、企业资质、人员证书、合同履约、质量安全记录、材料检测报告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形成统一的数据湖;
- 业务应用层:围绕“五控一体”(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环保)开发标准化模块,如项目申报审批、监理日志上传、危大工程报审、农民工实名制管理等功能;
- 智能分析层: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风险预测模型、进度偏差分析、违规行为识别等功能,辅助管理者做出精准判断;
- 用户交互层:支持PC端、移动端APP、小程序等多种访问方式,满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机构、监管部门等不同角色的操作习惯。
三、关键功能模块详解
1. 全流程项目管理模块
该模块打通从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业务流,包括:
项目入库登记:自动校验项目合法性,关联国土、规划、环评等前置审批结果;
招标投标管理:实现电子招投标全流程在线操作,杜绝围标串标行为;
施工许可办理:与自然资源部门联动,实现“一网通办”,压缩审批时限50%以上;
竣工备案与移交:自动生成竣工档案,对接城建档案馆系统,实现无纸化归档。
2. 安全生产智能监管模块
结合视频AI识别、传感器监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构建立体化安防体系:
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实现工人实名制进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高空作业监控:通过摄像头自动识别未系安全带、未佩戴安全帽等违规行为并即时报警;
深基坑变形监测:布设倾斜仪、位移计等设备,数据实时上传至平台,一旦超限立即通知责任人;
环境监测联动:PM2.5、噪声、扬尘等指标超标时,自动触发洒水降尘装置或停工指令。
3. 质量控制与材料溯源模块
建立原材料进场—检验—使用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二维码追溯标签:每批钢筋、水泥均赋予唯一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生产厂家、批次编号、检测报告;
第三方检测机构接入:与权威实验室系统直连,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信;
隐蔽工程影像留痕:要求施工单位拍摄隐蔽部位照片并上传平台,便于后期核查。
4. 数据驾驶舱与决策支持模块
面向各级主管部门提供可视化数据展示与辅助决策工具:
项目进度热力图:按区县划分项目完成率,直观反映区域推进情况;
质量安全事故趋势分析:基于历史数据预测高风险时段与高发类型,指导专项整治行动;
信用评分排行榜:定期发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信用排名,引导市场优胜劣汰。
四、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为确保系统顺利落地并发挥实效,四川省采取“试点先行、分步推广、协同推进”的策略:
- 试点先行阶段(2024年Q4–2025年Q2):选择成都、绵阳、宜宾三个地市开展首批试点,验证系统功能稳定性与业务适配度;
- 全面推广阶段(2025年Q3起):根据试点反馈优化后,在全省范围内分批次部署,预计2026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 运维保障机制:设立省级运维中心,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实行7×24小时响应制度;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年度绩效审计。
配套保障措施:
- 法规制度保障:修订《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信息系统数据法律效力;
- 财政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软硬件采购、培训及持续迭代升级;
- 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工程师、项目经理参加系统操作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 数据共享机制:推动与住建、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数据互通,打破部门壁垒。
五、成效展望与未来方向
随着系统的深入应用,四川省工程管理将呈现三大转变:
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靠数据说话,减少主观判断误差;
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通过智能预警提前干预风险点;
从分散管理向集中治理转变:形成全省一张网、一本账、一套标准。
下一步,四川省还将探索与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融合,推动“智慧工地”向“智慧园区”延伸,最终建成全国领先的工程管理数字化样板工程。这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让每一项工程都可追溯、每一笔投入都可监督、每一次决策都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