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下,县城作为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其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区域协调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基层治理理念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县市开始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试图通过科学化、标准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然而,县城精细化管理并非简单的技术升级或局部优化,而是一项涵盖规划、执行、监督、反馈等全流程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政府职能转变、多元主体协同、资源配置优化等多个维度。那么,这项系统工程究竟该如何落地实施?本文将从顶层设计、机制创新、数字赋能、公众参与及长效保障五个方面深入剖析,为全国县域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路径。
一、明确目标定位:以问题导向推动精细化管理落地生根
县城精细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厘清治理痛点与现实需求。不同地区的县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差异显著,因此不能照搬大城市经验。例如,东部沿海县城可能面临交通拥堵、环境压力大等问题,而中西部县城则更关注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等短板。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基于本地实际,制定差异化的目标体系——既要有短期可衡量的具体指标(如垃圾清运及时率、市政设施完好率),也要有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愿景(如居民满意度提升、社区韧性增强)。只有精准识别“小切口”,才能实现“大成效”。同时,应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定期开展民意调查、第三方评估和数据监测,确保精细化措施始终贴合群众真实诉求。
二、构建协同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治理合力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长期以来,我国县级行政体系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住建、城管、公安、卫健等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孤岛严重,导致政策执行碎片化、响应滞后。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建立跨部门协作平台,比如设立县级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或综合执法指挥调度平台,整合各部门资源,统一受理群众诉求、统筹任务派发、联动处置事件。此外,还需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精细化管理成效纳入干部绩效评价体系,引导各部门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更重要的是,要推动乡镇、村居一级力量下沉,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治理格局。
三、强化数字赋能:用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数字化转型是县城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引擎。当前,许多县城已初步建成政务云平台、视频监控网络和物联网感知设备,但这些数据大多停留在“看得见”层面,尚未充分转化为“管得好”的能力。下一步应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建设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集成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生态环境等多领域数据,实现风险预警、智能调度、辅助决策;二是推广智慧应用场景,如智慧停车、智慧路灯、智慧环卫等,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服务精度;三是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府采购、PPP模式等方式引入专业团队,共同开发适配本地需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赋能不是盲目上项目,而是要注重实用性、安全性和包容性,避免出现“重硬件轻软件”“重展示轻应用”的倾向。
四、激发多元共治: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精细化管理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群众的认可度和支持度。过去,“政府干、群众看”的单向管理模式难以持续,亟需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一方面,可通过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划分为若干责任单元,配备专职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信息采集和矛盾调解,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镇;另一方面,借助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社区议事厅等线上工具,搭建民意表达渠道,鼓励居民对公共事务提出建议、参与监督。还可以试点“微治理”项目,如小区自治委员会、邻里互助队、志愿服务积分制等,调动居民积极性,培育社区归属感。这种由点及面、自下而上的治理方式,不仅能有效缓解基层人手不足的问题,更能增强治理的温度与厚度。
五、健全长效机制:确保精细化管理行稳致远
精细化管理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式治理,必须依靠制度保障才能持久发力。首先,应加快立法进程,出台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明确精细化管理的责任边界、操作规范和问责机制,防止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其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基础设施改造、人员培训和技术升级,尤其要向偏远地区倾斜,缩小区域差距;再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引进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本土化的基层骨干,形成梯次合理的人才梯队;最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守住底线红线,让基层干部敢于试、大胆闯,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结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县域治理新范式
县城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理念、制度、文化的全面重塑。唯有坚持系统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数字驱动、凝聚社会共识、夯实制度根基,才能真正把县城打造成宜居宜业、安全有序、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空间。未来,随着更多县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将在一个个县城中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