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建设工程安管人员管理系统如何实现高效管理与安全监督
随着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安全生产已成为工程建设的核心议题。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工程体量庞大、项目类型多样,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滞后、责任不清、监管乏力等问题,吉林省推出了建设工程安管人员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该系统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旨在打通从人员资质审核、岗位履职到动态监管的全链条,全面提升全省建筑施工安全治理能力。
一、系统建设背景与必要性
近年来,吉林省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等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年均新开工项目超过5000个。然而,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发,暴露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政府监管手段滞后等深层次问题。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和人工巡查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安全管理需求,亟需一套统一标准、数据互通、智能预警的信息化平台。
在此背景下,吉林省住建厅联合技术单位启动了安管人员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该系统基于国家《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及相关政策文件,结合本地实际,构建起覆盖省、市、县三级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成为推动建筑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二、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系统的整体架构采用“云+端”模式,分为四大核心模块:
-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集成安管人员基本信息、资格证书、培训记录、考核成绩等数据,实现一人一档、动态更新。支持OCR识别上传证件,自动校验真伪,杜绝虚假材料。
- 岗位职责匹配模块:根据项目规模、风险等级自动分配专职安全员,并设定岗位权限,确保人岗相符。如大型房建项目必须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危大工程须有专项安全员驻守。
- 履职过程追踪模块:通过移动端APP或智能终端采集现场检查日志、隐患排查记录、整改闭环情况,形成可追溯的工作痕迹,防止“纸上安全”。
- 监管决策分析模块:汇聚全省安管人员行为数据、事故率、违规频次等指标,生成可视化报表,辅助监管部门精准施策,如对高风险地区实施重点督查。
三、技术创新与应用亮点
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引入多项先进技术,显著提升实用性与前瞻性:
- 区块链存证技术:将关键操作如证书变更、检查签字等上链存储,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增强执法公信力。
- AI智能识别算法:利用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未佩戴安全帽、违规作业等行为,实时推送提醒至责任人。
- 大数据预警模型: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建模,预测高风险时段和区域,提前发布预警提示,变被动响应为主动防控。
- 多级权限控制机制:区分企业、监理、政府三方角色,权限清晰、流程透明,避免越权操作,保障信息安全。
四、落地成效与典型案例
自2023年系统上线以来,已在长春、吉林、通化等地试点运行,取得明显成效:
案例一:长春某地铁站项目 —— 系统上线后,该项目安全员出勤率从78%提升至96%,隐患整改平均时长由7天缩短至2.5天,全年未发生一起轻伤以上事故。
案例二:吉林市某住宅小区改造工程 —— 利用AI识别功能,系统自动发现并制止违章作业12次,有效遏制了高空坠落和触电风险,获得省级安全文明工地称号。
据统计,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已有超4万名安管人员纳入系统管理,累计处理安全隐患近3万条,事故同比下降37%,公众满意度调查显示达92%以上。
五、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系统初见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 部分中小企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存在“重使用、轻维护”现象;
- 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足,影响数据实时上传;
- 与其他政务平台(如社保、税务)尚未完全打通,数据孤岛仍存。
针对上述问题,下一步计划:
- 开展专题培训,提升企业负责人和安管人员的操作能力;
-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在农村建筑工地部署边缘计算设备;
- 探索与“一网通办”平台对接,实现安管人员从业资格与社保缴纳联动核查;
- 引入元宇宙技术模拟应急演练场景,增强实战化培训效果。
未来,吉林省将继续深化系统功能,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安全管理体系,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