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生产管理系统如何实现高效运行与智能化升级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作为全球领先的能源化工企业,其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优化始终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运营效率和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任务。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深入发展,传统生产管理模式面临数据孤岛、响应滞后、能耗高企等挑战。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智能化、可视化的生产管理系统已成为中石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中石化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构成
中石化生产管理系统是一个覆盖炼油、化工、销售、储运等全产业链的复杂信息系统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 生产计划与调度系统(PPS):整合上游资源、下游需求与装置能力,制定科学的生产排程,实现从原油到成品油的全流程优化。
- 设备管理系统(EAM):对炼化装置、机泵、管线等关键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状态监测、预防性维护和故障诊断。
- 过程控制系统(PCS):基于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和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时采集工艺参数,确保操作稳定性和安全性。
- 质量管理系统(QMS):贯穿原料进厂、中间品检验到成品出厂的质量控制流程,满足ISO标准及环保要求。
- 能源管理系统(EMS):监控水、电、蒸汽、燃料气等能耗指标,辅助节能降耗决策。
- 移动应用平台:支持现场巡检、远程监控、工单派发等功能,提高基层作业效率。
二、智能化升级的关键技术支撑
近年来,中石化大力推进AI、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融合应用,具体体现在:
1. 数据中台驱动业务协同
通过搭建统一的数据中台,打通ERP、MES、SCADA、LIMS等多个异构系统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标准化、集中存储与共享。例如,在茂名石化试点项目中,数据中台使异常报警响应时间缩短40%,工艺优化建议准确率提升至85%以上。
2. AI算法赋能预测性维护
引入机器学习模型对振动、温度、压力等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提前识别设备潜在故障。如在镇海炼化,基于AI的轴承健康评估系统将非计划停机次数减少60%,年节约维修成本超千万元。
3. 数字孪生模拟优化生产流程
利用三维建模和仿真技术建立装置级数字孪生体,可在虚拟环境中测试不同工况下的运行效果,辅助工艺参数调整。某炼油厂通过数字孪生平台验证新催化裂化方案后,开工成功率提高至98%。
4. 边缘智能节点部署
在装置现场部署边缘计算网关,实现实时数据处理与本地决策,降低云端依赖,提升响应速度。例如,在大庆油田的注水泵站,边缘侧完成流量波动自动调节,避免了因网络延迟导致的设备损坏风险。
三、典型应用场景案例解析
案例一:扬子石化“智慧工厂”建设项目
该项目以“感知—分析—决策—执行”闭环为核心,集成智能仪表、视频AI识别、智能巡检机器人等硬件,并开发了“一键启停”功能。操作人员可通过移动端下达指令,系统自动校验条件并执行预设步骤,减少了人为误操作,同时将装置切换时间平均缩短30分钟。
案例二:四川石化能效对标系统
该系统接入全厂12类能耗数据,结合行业标杆值进行动态对比分析,生成改进建议。一年内累计发现节能空间点位23处,实施后吨产品综合能耗下降5.7%,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万吨。
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成果显著,但中石化在推进生产管理系统智能化过程中仍面临若干挑战:
- 老旧系统改造难度大:部分装置仍使用上世纪90年代的老式DCS系统,难以直接对接新平台。
- 数据治理能力不足:历史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模型训练精度。
- 人才缺口明显:既懂化工工艺又熟悉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 网络安全风险上升:工业互联网暴露面扩大,需强化纵深防御体系。
为此,中石化采取多项措施:一是设立专项基金推动老旧系统升级改造;二是成立数据治理工作组,开展数据清洗与标签体系建设;三是联合高校开设“智能制造工程师”培训班;四是构建工业防火墙+零信任架构的双重防护机制。
五、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石化将进一步深化生产管理系统改革:
- 向绿色低碳延伸:嵌入碳足迹追踪模块,助力企业履行ESG责任。
- 向自主可控迈进:逐步替代国外软硬件产品,增强产业链韧性。
- 向协同生态拓展:开放API接口,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共建工业App生态。
- 向人机协同进化:推广AR/VR培训与远程专家指导,提升一线员工技能水平。
总之,中石化生产管理系统正从“自动化”迈向“智能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管理模式的重构。它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我国石化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