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系统安全生产管理:如何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系统(以下简称“工信系统”)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柱,涵盖制造业、通信业、信息技术服务等多个关键领域,其安全生产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产业链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信系统的生产环境日趋复杂,安全风险呈现多样化、隐蔽化趋势。因此,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全链条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已成为工信系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
一、深刻认识工信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的特殊性与紧迫性
工信系统不同于传统高危行业,其安全生产风险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
- 多业态融合风险叠加:从传统机械制造到半导体芯片、新能源电池、5G基站建设,不同产业的安全标准差异显著,跨行业作业场景增多,风险交织复杂。
- 技术迭代带来新隐患: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协作、远程运维等新模式虽提升效率,但设备故障、系统漏洞、人机交互不当等问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数据安全与物理安全并重:工业控制系统(ICS)一旦遭受网络攻击,可能导致停产甚至重大安全事故,如2021年某化工厂因工控系统被入侵导致泄漏事故。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信部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实现重点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这要求我们不能仅停留在事后应急处置层面,必须从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末端治理三个维度建立闭环机制。
二、工信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框架: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是破解工信系统安全管理难题的关键路径,具体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风险识别与评估:从经验判断走向数据驱动
传统依赖人工巡检的方式已难以应对复杂风险。应推广基于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的风险感知技术:
- 部署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温度、压力、振动等参数,自动预警异常状态;
- 利用AI算法对历史事故数据进行挖掘,识别高频风险点,如某钢铁企业通过机器学习发现焊接区域漏电概率比其他区域高3倍;
- 建立覆盖企业、园区、产业集群三级的风险地图,动态更新风险等级。
2. 制度建设与责任落实:压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安全生产不是某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员参与的责任链:
- 推动企业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清单》,明确管理层、班组长、一线员工的具体职责;
- 将安全生产纳入企业绩效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发生重大事故的企业限制申报国家级项目;
- 鼓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细分领域安全指南,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安全规范》。
3. 技术赋能与装备升级:以智能化筑牢安全底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第一安全保障力:
- 推广应用本质安全型设备,如防爆电机、防火电缆、自动灭火装置;
- 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平台,实现对设备、网络、数据的统一监控与防护;
- 试点AR/VR培训系统,让工人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操作失误场景,提升应急能力。
4. 应急响应与演练: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
应急预案不是摆设,必须常态化演练才能发挥作用:
- 每年至少组织两次无脚本实战演练,检验多部门协同响应能力;
- 建立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库,确保突发事件时30分钟内可调用所需资源;
- 开发“一键报警”小程序,员工可通过手机快速上报险情,缩短响应时间。
5. 文化培育与能力建设:让安全成为习惯
人的因素是最不确定的风险源,必须从思想根源入手:
- 开展“安全月”、“事故警示周”等活动,用真实案例触动人心;
- 设立“安全之星”评选机制,激励员工主动报告隐患;
- 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工业安全工程师”定向培养计划,填补专业人才缺口。
三、典型案例解析:从“亡羊补牢”到“未雨绸缪”的转变
以某省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例,该园区曾因多家企业共用老旧管道导致气体泄漏事故频发。整改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 投入专项资金完成园区管网智能化改造,安装气体浓度监测仪和自动切断阀;
- 建立园区级安全监管平台,整合各企业数据,实现集中预警;
- 推行“安全积分制”,企业每排查出一项隐患即可获得积分,可用于抵扣罚款或优先享受政策支持。
结果:半年内事故率下降70%,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5%以上。这一案例证明,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的激励机制=可持续的安全生态。
四、未来展望:迈向智能化、协同化、法治化的安全治理新格局
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工信系统安全生产管理将呈现三大趋势:
- 智能化升级:依托大模型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看得见、管得住、控得准”的智慧安监系统;
- 协同治理: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公众四位一体的共治格局;
- 法治保障:加快出台《工业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明确法律责任边界,增强执法刚性。
总之,工信系统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创新、制度完善、技术支撑和文化浸润四轮驱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根本转变,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坚实的安全基石。